服务热线:

0531-59811086 / 59811087

  1. 1
  2. 2

业务领域

工业物联网

   工业物联网(IIoT)是利用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来增强制造和工业流程。也称为工业互联网或工业4.0,IIoT利用智能机器  和实时分析的力量来利用哑机在工业环境中多年生产的数据。IIoT背后的驱动理念是,智能机器不仅能够实时捕获和分析数据,还能更好地传达可用于更快,更准确地推动业务决策的重要信息。      物联网的新趋势:数字双技术   数字双工技术或产品的虚拟表示是物联网中的一个关键概念,目前仍在进行整理。探索物联网的好处,7个用例及其对制造业未来的重要性。公司能够更快地发现效率低下和问题,并且除了支持商业智能(BI)之外,还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在制造业中,IIoT在质量控制,可持续和绿色实践,供应链可追溯性和整体供应链效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在工业环境中,IIoT是预测性维护(PdM),增强现场服务,能源管理和资产跟踪等过程的关键。   IIoT如何运作   IIoT是一个智能设备网络,连接到形成监控,收集,交换和分析数据的系统。每个工业物联网回声系统包括:可以感知,交流和存储自己信息的智能资产;公共或私人数据通信基础设施;从原始数据生成业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程序和人。边缘设备和智能资产将信息直接传输到数据通信基础设施,在那里它被转换成关于某个机器如何运行的可操作信息。然后,此信息可用于预测性维护,以及优化业务流程。   IIoT的好处   工业物联网为企业提供的最受欢迎的好处之一是预测性维护。这涉及组织使用从IIoT系统生成的实时数据来预测机器中的缺陷,例如,在它们发生之前,使公司能够在部件发生故障或机器发生故障之前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另一个共同的好处是改进现场服务。IIoT技术帮助现场服务技术人员在客户设备成为主要问题之前识别潜在问题,使技术人员能够在客户不方便之前解决问题。   资产跟踪是另一项IIoT特权。供应商,制造商和客户可以使用资产管理系统来跟踪整个供应链中产品的位置,状态和状况。如果货物损坏或有受损风险,系统将向利益相关者发送即时警报,使他们有机会采取立即或预防措施来纠正这种情况。   IIoT还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当产品连接到物联网时,制造商可以捕获和分析有关客户如何使用其产品的数据,使制造商和产品设计人员能够定制未来的物联网设备并构建更多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路线图。   IIoT还改善了设施管理。由于制造设备易受磨损以及工厂内的某些条件,传感器可以监控振动,温度和其他可能导致操作条件不佳的因素。   IIoT与物联网   虽然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有许多共同的技术,包括云平台,传感器,连接,机器对机器通信和数据分析,但它们用于不同的目的。   物联网应用程序可跨多个垂直行业连接设备,包括农业,医疗保健,企业,消费者和公用事业,以及政府和城市。物联网设备包括智能设备,健身带和其他应用程序,如果出现问题,通常不会产生紧急情况。   另一方面,IIoT应用连接石油和天然气,公用事业和制造业等机器和设备。IIoT部署中的系统故障和停机可能导致高风险情况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与物联网应用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性质相比,IIoT应用也更关注提高效率和改善健康或安全性。

物联网云模式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发展中衍生出的网络概念。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变革,使得其产生了海量数据信息,且需要较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云计算同样属于互联网的延伸概念和技术,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深入应用,云计算在物联网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可能是当前物联网云模式最吸引人的应用场景了。   1、云计算技术的优点   1) 对数据信息的存储方面   云计算通过使用分布式的方式,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存储,分布式则利用冗余的方式进行对数据的存储。其能对统一分数据信息进行多个副本的存储,以此来保证存储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云计算具有先进的存储技术,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等优势。   2)对数据信息的管理方面   云计算系统对数据库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通过高效的处理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此外,云计算往往集成了大量大数据和AI的应用,不仅能在海量的数据库中搜寻到指定的数据信息,还能通过将人工智能的分析能力应用于物联网数据收集,企业可以识别和理解收集来的所有数据,并做出更明智决策。   3)强大的网络接入能力   云计算服务商往往具有极大的入口带宽和大量的边缘接入节点,分布在各个地方的传感器数据都可以很方便快捷的上传至云服务商的边缘节点,再由边缘节点通过高速网络传入计算中心。极大的降低数据传输的延时,从而增加数据处理的及时性。   2、云计算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分析   1)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打开方式   物联网与云计算都是根据互联网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新时代产物,互联网是二者的连接纽带。物联网是把实物上的信息数据化,目标是将实物进行智能化的管理,为了实现对海量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就要需要一个大规模的计算平台为支撑。作为一种特定的计算模式,云计算刚好能够实现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的动态管理和分析。   2)云计算对物联网的意义   物联网为了实现规模化和智能化的管理和应用,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智能处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云计算具有规模大、标准化,较高的安全性等优势,能够满足物联网的发展需求。云计算通过利用其规模较大的计算集群和较高的传输能力,能有效地促进物联网基层传感数据的传输和计算。云计算的标准化技术接口能使物联网的应用更容易被建设和推广。云计算技术的高可靠性和高扩展性为物联网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服务。   3) 云计算与物联网的结合优势   云计算的分布式大规模服务器,很好地解决了物联网服务器节点不可靠的问题。随着物联网的逐渐发展,感知层和感知数据都在不断地增长,在访问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造成物联网的服务器间歇性的崩塌。增加更多的服务器资金成本较大,而且在数据信息较少的情况下,会使得服务器产生浪费的状态。基于这种情况,云计算弹性计算的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   另一方面,云计算集成的AI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很好的充当了“大脑”的角色,能够从收集到的实物信息中分析出潜在规律并给终端设备发送指令,使物联网所连接的设备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   4)云计算与物联网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云计算的确给物联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但这并不是说目前所面临的情况都是有利的。事实是,实现云计算在物联网系统中的完美应用,目前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数据安全性问题:用户数据的安全问题是云计算平台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要在技术上、管理上确保数据安全;二要让用户确信服务商能够保证数据安全。另外,也需要对数据的容错性、连续数据保护等方面加以关注。   隐私的保护问题:在云计算平台中,每个用户都处在开放的环境中。在该平台中无论是提供或者接受服务,都有可能将机密信息不经意间暴露出来。如何加强对隐私和私密信息的保护对云计算来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物联网云模式必然要面对的挑战。

智慧城市

   一、概述   "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国内外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纷纷对其进行了定义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创新2.0时代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还要求通过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缘起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IBM经过研究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   欧盟于2006年发起了欧洲Living Lab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机会。该组织还发起了欧洲智慧城市网络。Living Lab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借助开放创新空间的打造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间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满足。   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   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电子政务治理、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与人才培养三大公共事业领域。   韩国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开展远程教育、医疗、办理税务,还能实现家庭建筑能耗的智能化监控等。   新加坡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在电子政务、服务民生及泛在互联方面,新加坡成绩引人注目。其中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应用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使人们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可随心所欲的设计和制造他们想象中的产品,巴塞罗那等城市从Fab Lab到Fab City的实践则从另外一个视角解读了智慧城市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的内涵。   近年来欧洲许多城市都确立了智慧城市战略,智慧城市被视为重振经济的重要领域,亦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及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再造城市的重要途径。2002-2005年欧洲实施了“电子欧洲”行动计划,2006-2010年间完成了第三阶段的信息社会发展战略。在这个基础上,欧洲各城市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实践。2000年英国南安普顿市启动了智能卡项目。2005年英国政府启动了推进移动泛在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游牧项目。2006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开展了颇具代表性的智能交通建设实践。而一些先行城市也越来越多的开始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如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计划,致力于将城市打造成为开放创新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生态,并以Living Lab为载体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芬兰的赫尔辛基、丹麦哥本哈根、荷兰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城市也相继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欧洲在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交通及能源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多项成功实践并在打造开放创新、可持续智慧城市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三、发展现状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城市被无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战略被提出,将更多新技术用于构成城市的核心系统中,实现对其的感知和互联互通,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促进更广泛的参与,努力推进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尝试构建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提速将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卫星导航、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云计算、软件服务等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规模推广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预计总投资规模达1.1万亿元,撬动的更以万亿元计,新一轮产业机会即将到来。   国家鼓励开展应用模式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国深圳市、昆明市、宁波市等多个城市与IBM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迈出了打造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北京市拟在完成“数字北京”目标后发布“智能北京行动纲要”,上海市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此外,佛山市、武汉市、重庆市、成都市等都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国内优秀的智慧产业企业愈来愈重视对智慧城市的研究,特别是对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和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智慧产业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翘楚!   2013年1月2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将达800亿元。   根据《2015-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前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已有311个地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其中158个数字城市已经建成并在6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最新启动了100多个数字县域建设和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每年将选择10个左右城市进行试点,每个试点项目建设周期为2至3年,经费总投入不少于3600万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尽享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数字生活等所带来的便捷服务,“智慧城市”时代即将到来。   各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都注重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市民需求出发,以各种基础网络为支撑建设感知设施,通过信息的融合分析提供智能服务。我们关注到,国际上智慧城市的先行者还特别强调以市民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社会参与的开放创新空间构建。欧盟在对中小城市开展的智慧城市评价中,梳理了智慧经济、智慧公众、智慧管理、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生活6 大维度31个方面74项指标,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强化价值创造的创新2.0理念。   作为近年来城市发展的热点,人们对智慧城市关注的主要焦点常常集中在“智慧”,甚至只是其中的“智能”方面,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或者是智能基础设施的作用上。正如邬贺铨院士所强调,智慧城市首先是城市,应注重其城市功能的提升,包括面向人的生活、教育、经济、环境等城市能力增长的推动力。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智慧城市的唯一标签,智慧城市应以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让现代城市更为繁荣作为其标签。这正是创新2.0时代所强调的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在欧洲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信息技术服务人们生活的信息惠民举措,随处可见的是便民信息与知识基础设施,包括城市里的免WIFI接入点带给市民的随时在线信息服务以及机场电子阅读休息厅带来的别样书香城市体验。   三、解决方案   随着世界大部分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地区,水、电及交通等关键城市系统已不堪重负、几近崩溃。对城市居民而言,智慧城市的基本要件就是能轻松找到最快捷的上下班路线、供水供电有保障,且街道更加安全。如今的消费者正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希望在城市负担人口流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自己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   最近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智慧的城市”发布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公布IBM公司“智慧的城市”的概念和智慧的12个城市的软件解决方案。“智慧”是“聪明”的策略,上海、广东、南京、沈阳、昆山等,由当地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携手开始“智慧的城市”战略。成都政府打算将开发合作、相关的宏伟蓝图构建数字化成都市,通过“智慧”软件解决方案,以帮助政府更高效施工,方便信息网络系统的组建等。   智慧城市部分建设项目   1、智慧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2、智慧社会管理:完善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市民呼叫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形式和覆盖面,实现自动语音、传真、电子邮件和人工服务等多种咨询服务方式,逐步开展生产、生活、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咨询服务。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维权帮扶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载体。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市民卡)工程建设,整合通用就诊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   3、加快推进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及其他公共行政服务,增强信息公开水平,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深化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劳动保障业务网上申报办理,逐步推进税务、工商、海关、环保、银行、法院等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受益”的原则,完善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4、智慧安居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品牌。   6、智慧服务应用。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①智慧物流:配合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②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③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7、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8、智慧交通。建设“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9、着力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涉及农业咨询、政策咨询、农保服务等面向新农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协助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收集、传递、分析、发布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咨询、远程教育、气象发布、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村务公开等综合信息服务。  10、积极推进智慧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深化“平安城市”工程,深化对社会治安监控动态视频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和数据的挖掘利用,整合公安监控和社会监控资源,建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市级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自然灾害和防汛指挥系统、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指挥调度,提高对各类事故、灾害、疫情、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11、建设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提升政府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和深化“金土”、“金关”、“金财”、“金税”等金字政务管理化信息工程,提高政府对土地、海关、财政、税收等专项管理水平;强化工商、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推进经济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设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工程案例

智能小区安防系统常见问题

  小区智能化在使用运行过程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其中有设计上的缺陷、也有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及使用上的不当等因素等引起的。下面总述一下常见问题与解决之法。  一、综合布线过程中线路标示混乱或无标示在这里把所有系统布线均纳入到综合布线中。布线系统工程是整个工程中施工周期最长、人力投入最大的一环,也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现代小区建设中多为隐蔽工程,均为永久链路。  在布线中常有线路标示混乱甚至没有标示的现象,给工程安装调试及维护留下了不小的麻烦,线路没有标示在设备安装调试的时候就必须二次投入人力测量出线路,在工程完工后依然标示不明甚至没有标示的就会给维护工作造成困难,所以在布线过程中必须把每条线路标上明确的标示,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安装成本,更可以方便工程安装调试。  造成此种现场的原因多为工程管理不到位引起,解决办法是对施工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且在施工中严格要求。  二、室外布线端接处无防水防晒措施  线路需要在室外端接的一定要有防水防晒等措施以延缓系统的使用寿命及系统稳定性。  线路端接处在无防水防晒处理措施的情况下极易老化以致系统出现不稳定等现象,造成返修率高、甚至在维修不及时的情况下造成系统瘫痪等。  解决办法:  1、能在室内端接线路的地方尽量在室内端接,哪怕延长一些线路,总线系统中可采用手拉手式布线;  2、室外端接的部分可以采用密封处理,以延缓老化,此方法缺点是在系统维修及线路检修时不方便,如果需拆解线路的须重新密封处理;  3、可增加室外配线箱,所有在室外端接的线路均进入配线箱端接,此方法不但解决了室外端接防水防晒问题,而且检修方便。  三、对讲主机安装高度不适合  大部分对讲主机安装都是以主机底部离地1.5米为准,但是因为各厂家的主机高度均有不同,所以具体需安装的高度必须依据实体而论,应该依照摄像头的高度为标准,这样才能使得室内分机上更清楚的看到来访客人。有些小区单元门前有阶梯,这样就造成了来访客人的所站的高度并不是单元门底部门框高度,而是再往下一个甚至两个台阶,所以在主机的安装位置高度要充分的考虑现场情况。  对讲主机不防雨有些主机安装在单元门的墙体上,可能由于楼体雨棚较小而使主机暴露在外从而造成主机日晒、淋雨的现象、进而影响到设备的稳定性与使用寿命。  解决办法:  1、可以把门口机安装在单元门上,这样就不会使主机爆楼在雨棚之外了;  2、如主机必须安装在墙体上的可增加雨棚大小或者对主机增加防护装置。  四、闭路监控系统中线路与强电路同一管路  在闭路监控布线中,会经常出现与强电线路平行甚至同一管道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由于设计考虑不周及不合理造成的,但也并不是我们在这中情况下就可以任意布线,只要我们在施工中努力争取还是可是使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有所提升,不然监控图像就会出现严重的失真现象。  解决办法:  1、使用屏蔽效果较好甚至双屏蔽线缆;  2、即使在同一管路中也有可能有多根线管,不要与强电路在同一个线管中布线;  3、特别是电梯中布线,因为电梯是强动力电,影响更大,一定要争取与强电路的距离,哪怕是一厘米也会使图像信号好上数倍;  4、增加防干扰设备。  五、闭路监控系统中暴露住户隐私  小区的监控很容易就会看到住户的家中,业主的隐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如果有录像资料被无端转移,就会给业主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有可能闹出官司。  解决方法:  1、安装合适的位置,小区的摄像机应主要安装在广场及交通干道等公共场所;  2、摄像机应避免朝向住宅等方向。  六、停车场读卡器位置安装不合适  现在市场的读卡器有id、ic两种,可读距离从10厘米到10米不等,对于中长距离读卡器因读卡距离较远,一般司机不用主动拿卡,只要把卡放在车内等车经过读卡器旁是就会自动读卡,而对于10厘米的近距离读卡器,司机必须摇下车窗拿出卡在读卡器前刷一下才能是读卡器采集数据,所以读卡器必须安装在司机极易接近的位置。有些小区因现场条件限制,车辆读卡就无法拐弯进出,拐弯进出就无法顺利读卡,以使司机必须走下车来刷卡等现象,给业主带来很多不便。解决办法:充分考察现场,选择合适合理的位置安装停车场管理设备。  七、周界防范系统安装为常闭方式报警  一般的报警方式可分为两种,一为常开方式报警,一为常闭方式报警,但常闭方式报警不适合在周界防范系统中应用,因为常闭方式报警在常开情况下为正常状态,而在信号线路由于某种因素断开时,系统依然提示为正常状态,并不会报警,而常开方式报警只要线路有断开现象就会报警,达到系统自动检测的目的,无论选择那一种报警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但是线路断路要比短路的几率大得多,所以我建议周界防范系统中常开方式报警比较适合。  电子巡更路线不适合电子巡更分为有线巡更和无线巡更,因为无线电子巡更有安装方便、维护简单、系统稳定等诸多优点,已渐渐取代传统的有线巡更系统,不良的巡更线路会使巡逻人员费心分心。可能会使巡逻人员必须进过草坪才能达到巡更点位置,特别给雨雪天气的巡逻人员带来很多不便。  解决办法:  1、巡更线路应以s型线路设计安装,争取没有死角;  2、巡更点应安装在巡逻人员极易达到的地方,一般为路边、单元门口前等位置。  八、家庭联网报警系统中红外探测器朝向窗户  家庭联网报警系统给各住户带来了安全感,但较多的误报会使住户不胜其烦。误报率的高低除了根产品选型有关外,还与设备的安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家庭内部安装防盗装置多为红外探测器,红外探测器的安装如果面向窗户、温感变化大的电器等装置则会出现较多的误报。在安装中问题出现最多的就是探测器的有效范围达到了窗户外面,以致室外的环境因素造成较多的误报。  解决办法:  使探测器朝向室内环境比较稳定的位置;  在安装调试过程总会出现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应努力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以免在以后的使用及维护中出现更多的问题和困难。

公共云安全保障方案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其应用的公共云被破解,使其数据处于开放和易受攻击的状态,而这将是一场噩梦般的场景。幸运的是,针对公共云的黑客攻击目前比较少见,但如果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组织应该怎么做?而且,组织是否应将防止数据泄露事件的发生放在首位?  企业使用公共云可以带来许多好处,例如设置速度快,并且经常提供令人惊叹的成本效益,无需长期合同或内部管理。公共云可以帮助组织的业务变得更加灵活、创新,以及高效。  但是,对于企业IT系统的网络攻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人也在质疑云计算是否安全。在这个时代,遭遇网络攻击是很平常的事,处理黑客攻击并确保IT基础设施的健壮性必须成为任何组织业务连续性策略的一部分。  虽然具有这么多好处,但公共云也会带来一系列风险。在组织内部部署中,将拥有许多拥有共享访问权限、各种密码和登录详细信息的用户,这些用户通常位于不同的物理站点中。公共云也遇到一些关于所有权的问题,谁拥有公共云中的数据?谁最终负责安全和加密?组织需要与他们的云计算提供商、内部IT部门,以及IT托管服务提供商密切合作,以确保他们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保持其数据和系统的安全。  采用五个步骤的应急计划  虽然公共云遭遇黑客攻击非常罕见,但如果确实发生,组织需要采取行动。如果其系统受到威胁,以下有一个五个步骤的应急计划: (1)首先保护内部系统安全,以便在尝试解决更加广泛的问题之前减轻威胁。关闭任何可以执行的机器实例,并首先重置敏感系统的密码。 (2)联系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他们将会遵循协议提供帮助,其中包括自动关闭程序。 (3)确定违规事件的规模,并尽快预警所有可能的目标。根据组织业务连续性计划与所有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如果网络攻击者访问过个人身份信息,那么组织也需要联系相关监管机构进行处理。 (4)在发生攻击后,组织应立即审查和更新其安全协议,而作为强大的业务连续性策略的一部分。应确定系统受到攻击的根本原因,以避免重复出现的情况。 (5)组织还应该借此机会审查自己是否拥有符合其自身风险防范的最佳云组合,确保其正在使用合适的私有云提供商的服务,从而提供受保护的基础设施,以达到其预期的水平。  预防胜于治疗  当然,预防总是胜于治疗。一份政府机构的调查报告表明,如果遵循网络安全建议,去年发生的WannaCry 勒索软件针对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袭击可能会被阻止。  为了避免日后的黑客入侵,警惕性应该是组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与IT管理的服务提供商合作,以确保他们始终遵循最新的最佳实践指导原则,并主动质疑安全设置和相关风险。托管服务提供商可以与跨越多个垂直领域的各种组织合作,从而为应对攻击和数据修复提供许多前瞻性的见解。理解云计算的安全是共同的责任是很重要的。企业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将非常重视安全性,企业应该确保知道提供商为其做了什么,他们如何做,以及为自己必须做些什么。  企业设计业务连续性计划以确保尽可能小的风险也很重要。业务连续性计划要与所计划的IT策略一样好。为此,企业需要一位拥有丰富经验和影响力的高管或赞助商来完成工作。所有的行动计划应定期在董事会层面进行审查,以便所有的风险和组织的影响是可见的和计划的,以避免计划的实施受到预算限制的阻碍。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安全漏洞都是由于人为错误造成的,所以企业让其员工都了解并定期接受培训,以避免对其IT系统构成威胁非常重要。每个组织都应该建立一个流程,包括从董事会层面到组织其他部门定期审查网络安全风险。必须鼓励企业内的高级IT专业人士在同行之间分享信息,并明确向用户定义策略,以提高安全性,并减少任何违规的影响。  培养安全文化可以显著降低组织的风险。首席信息官和首席安全信息官需要确保员工意识到他们可能面临的威胁,无论是钓鱼电子邮件,共享密码还是使用不安全的网络。如今,黑客正在寻找获取信息的新途径,网络安全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企业需要建立持续的威胁意识文化,并在整个业务中制定强大的安全性和连续性计划。尽管无法防止所有攻击,但组织可以通过使用托管备份和灾难恢复服务来应对,从而确保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营停机时间。  虽然企业可能永远不会面对公共云黑客的攻击,但有效的灾难响应计划和强大的最新IT安全策略应成为所有人的关键优先事项。技术景观继续快速变化,组织必须有效地适应和响应他们所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以便有效地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并确保它们在未来继续蓬勃发展。

指纹/人脸/虹膜--生物识别技能

  就生物识别本身来说,也可以分为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掌/指纹静脉识别等。各种识别方式因各自特性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下面OFweek人工智能网将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三种识别进行比较介绍。  指纹识别:便捷易操作,但存在被复制风险  顾名思义,指纹识别就是通过识别手指纹路确认身份,因为所有的手指没有相同的纹路,所以基本没有误识别概率。目前,指纹识别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安全认证方式,在公共场所,工作或者通关入境都可以选择指纹打卡。  智能硬件兴起之后,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很多个人验证方式也都选择了指纹识别。  从技术角度来说,指纹识别主要分为三种:电容式、光学式和超声波式。  其中,超声波式识别因为技术依旧不成熟,手机所搭载的指纹识别芯片大多数是电容式指纹传感器。作用方式是,在通过表层镜面采集到指纹之后,对采集的指纹进行质量评估,与指纹库中的样本进行比对,最终确定合格信息。  相较于其它生物识别技术,指纹也有自己的优缺点:  优点:1、最为便捷,没有不适感;2、识别速度快;3、人一般不会在手指上做装饰,稳定性和可靠性强;4、容易操作,不需要培训;5、安全无害;6、指纹具备再生性。  缺点:1、触摸式对于环境要求高,对手指的湿度和清洁度都有要求,指纹磨损也会造成不能识别的后果;2、某些人可能天生没有指纹,或者指纹特征少,无法成像;3、指纹痕迹容易留存,存在被复制的可能性,安全性降低。  人脸识别:非强制性和谨防刻意伪装  与指纹识别相较来看,人脸识别所使用的数据量更多,从而更加精确。而且与指纹需要接触不同,人脸隔空识别,除了特定事项的认证,不要求验证者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明星演唱会上可以发现犯罪嫌疑人的原因,在图像识别上,可以自动抓取验证,这是接触式识别所不具备的能力。  如上图所示,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通过图像特征的提取与对比来进行的。首先,系统将提取的人脸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数据库中存储的模板进行相似搜索;然后,通过设定阈值,将超过阈值的结果输出;最后,将输出的特征与模板进行比较,根据相似程度对人脸的身份信心进行判断。  相较于其它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的优缺点是:  优点:1、非强制性和谨防刻意伪装,使用者不需要专门配合人脸图像采集,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取图像,一方面没有强制性,一方面也避免了有意识的伪装;2、非接触性,使用者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就获取了图像,干净卫生,避免了疾病的可能接触传染;3、多重性,可以同时进行多人的识别。  缺点:1、人脸可以通过化妆、整容等方式进行伪装,可能无法识别,降低准确性;2、有可能通过照片等图像,而非本人实际面部识别通过,有较大安全隐患,目前这个问题在通过3D识别解决;3、一般来说,识别速度较指纹方式慢。  虹膜识别:古老的识别方法 几无可能复制修改  即使对于生长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年轻人来说,关于虹膜识别也是一个新鲜名词,很多人是在近两年才听说,智能手机在普及虹膜识别概念上功不可没,富士通设计制造的ARROWS NX F-04G号称是全球首款量产的具备虹膜识别技术的智能手机,而三星则在Note 7及之后的高端旗舰机中采用了虹膜识别。目前,数款国产手机也具备了该功能。  因为概念普及晚,所以不少人认为虹膜识别是“新鲜事”。但事实上,它是“陈酒装新瓶”。相较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概念的诞生只晚五年,距今已有133年。  具体来看,虹膜是位于眼睛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总体上呈现一种由里到外的放射状结构,由相当复杂的纤维组织构成,包含有很多相互交错的类似于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细节特征,这些特征在出生之前就以随机组合的方式确定了下来,一旦形成终生不变。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别中最高的。  虹膜识别的优缺点:  优点:1、所有生物识别都具有的优点,身体本身的功能器官,不会像密码一样有忘记的属性;2、和面部识别一样,非接触性,使用者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就获取了图像,干净卫生,避免了疾病的可能的接触传染;3、和指纹及面部容易修改和磨损不同,虹膜在眼睛内部,基本不可能被复制修改。  缺点:1、硬件设备小型化不容易,智能手机已经是非常小的设备;2、相较于其它生物识别硬件,虹膜识别硬件造价较高,大范围推广困难;3、使用便捷性较差,识别准度略低,反应速度较慢。

新闻资讯

更多+

关于我们

详情+

服务热线:400-680-8787 / 0531-59811086 / 59811087
联系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111号华润大厦19层
                 济南市高新区新泺大街1299号鑫盛大厦2号楼7层
Copyright © 世方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官方 All rights reseved